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挖掘论文范文写作 课后习题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挖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课后习题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本文是一篇关于挖掘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杂志廉洁教育论文国家级教育类期刊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新教材正文后的练习既有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思考题,也有帮助记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题,更有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扩展的研究题.本文对课后习题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进行论述,以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后习题;教育功能;对比分析

为了更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2年浙教版《科学》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对课后练习也进行了改编.本教材的编写是在充分调查与分析原教科书使用的情况下,着力改进教材原有的不足.教材的改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相关课程的衔接,围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总目标进行精心选择与组织.课后习题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2005版的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作用,都是侧重在知识的巩固这一层面之上,近似为课堂正文教学内容的陪衬品.新教材正文后的习题既有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思考题,也有帮助记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题,更有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的研究题,还专门设计了一些调查活动,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下面以浙教版七年级上、下册2012版和2005版的课后习题为载体来阐述.

一、新旧版《科学》教材课后习题比较

1.2012浙教版《科学》教材与2005浙教版七上、下《科学》教材课后习题题量及平均分布比较

对比2012浙教版《科学》教材与2005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材课后习题题量及平均分布,我们发现:教材总的章节没有变化,题目总数也没有发生变化,然而每个具体的章节平均数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第二章由原来的平均数3.17变为4和3.3变为4.17,题量平均数明显增加;第四章稍有增加;而第三章由原来的平均数4变为2.57,明显减少.一则因为这节的内容删减了很多要求较高、较难的内容,二则因为这节的内容主要落实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要求.同样比较2012浙教版教材与2005浙教版七下教材课后习题,总量上变化也不大,发生变化较大在第二、第三章.第二、第三章分别是“对环境的察觉”和“运动和力”,章节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趣味性强,充分体现科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后习题也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这样的改编正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对科学知识进行有选择的了解、思考,然后内化,以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2.2012浙教版《科学》教材与2005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材课后习题题型比较

统计2012浙教版《科学》教材与2005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材课后习题题型,明显增加选择题和查阅类题目的比例,更注重基础,安排由浅入深,形成梯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基础题是根本,体现的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而实验与探究是在能力与情感方面进行着重培养,是可以选择处理的,体现了一定的选择性.

统计2012版与2005版七下课后习题题型,我们发现每个题型都增加,再仔细对照书本课后习题,发现选择题、填空题等都渗透着“实验与探究”类题目.经过一个学期的规范性的科学探究,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各环节.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初中三个年级探究活动的安排应该采用螺旋式结构,即从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认识开始,到探究活动涉及的各个环节的训练,再回到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本册正处于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训练,增加了“实验与探究”是非常合情理的.

从以上的统计中我们发现,表格类的题目还是非常少,希望将来在更新的版本中有所增加.

二、发挥课后习题优势,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课后习题,毫无疑问,再也不能只是作为巩固知识记忆的工具而存在,必须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以帮助实现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

1.从习题的题型样式研究,丰富多样的题型设置代替了陈旧的课后习题

对旧的题型翻陈出新,不但增添了《科学》教科书的色彩,而且有利于帮助教师改进教法.如2005版“地球仪和地图”的课后第4题“画一张你家住房的平面示意图”改成2012版“画一幅你家住房内部的平面示意图”,将“张”改成“幅”,量词更加准确;同时“住房内部的平面示意图”对学生来讲熟悉、具体、可操作性强.又如:2005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课后第3题“循环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举出循环系统所具有的1~2种功能.”改成2012版“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举出消化系统所具有的1~2种功能.”“构成”改成“组成”更具科学的宏观意义,“循环系统”改成“消化系统”更加深了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因为教材介绍的就是“消化系统”,既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让教师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遵循教学规律,不得任意拔高和增加教学内容”.

2.选择题目内容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主动与被动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从选择题目内容研究,选择题目内容时不再只重视学生对科学中的概念性、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开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主动与被动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2005版“常见的植物”课后练习第3题“课本*绍的几类植物中,结构最简单的是哪类植物?结构最复杂的是哪类植物?”改成2012版“观察校园中生长的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这样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各种植物的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各种植物的特征.而且明确观察地点“学校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2012版“汽化与液化”的课后题目选择了煮鸡蛋,戴眼镜吃汤面等这些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将汽化与液化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收集身边的物理变化”及新课标新增的“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2012版在“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课后就选了“从有关的杂志、报纸和相关网站上收集世界上近几年有关火山、地震的报道和资料,并将这些火山、地震发生的地点标注在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上.”火山的分布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仅仅通过教科书中的世界火山分布示意图来指导学生寻找火山的分布规律,总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让学生在收集世界发生的火山地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索,很好地将课内的火山地震学习与课外真实发生的火山地震事件、区域联系起来.另外,在进行火山、地震部分的学习时,由于学生年纪小,对于火山和地震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但是他们在的收集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区域,有很多地方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或大城市,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

结论:关于挖掘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挖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课后习题教学价值挖掘和利用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精读课文后面均设置了思考与练习题。这些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三。

发挥群文舞蹈教育价值分析
摘 要:群文舞蹈以它自身独有的内涵活跃在社会文化舞台上,它的教育价值是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群文舞蹈它是人们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枢纽之一,。

价值哲学视野下成教学生教育价值取向
摘 要:教育是一种受主体需要制约、满足主体需要、追求某种特定价值的活动。成教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伴随着价值的认识、选择、创造和实现的过程。真。

论文大全